近期,总部党委给每名党员发放了《梁家河》,第一眼我就被书的封面吸引,习总书走在乡亲们中间,笑容和蔼,朴实亲切。简简单单的梁家河三个字突出醒目,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。不要小看梁家河,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”——习总书记的这一句话更是让我想一口气读完全书,去探寻奥秘。
全书三个部分,从习近平总书记再回梁家河探亲:树高千尺忘不了根;到回忆往事:窑洞里长满了故事、一声声喊我小名;到最后展示今天的梁家河:我们走在阳光路上。整本书,作者带领我们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路,寻找他信念开始的地方,意志锻造的过程。从当年小伙伴的嘴里,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扎根黄土地深入群众、爱读书、勤思考、崇尚科学、真抓实干的习总书记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群众一起吃窝窝头,一起在地头挥汗抡锄头的习总书记;一个如此亲近、和蔼可亲地一声声唤小名的总书记……书中的大量方言,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当年在陕北生活的场景,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陕北延川县的偏远贫困小山村,如今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的致富村的的喜人景象……整本书评议朴实无华、情感真挚,一件事一件事娓娓道来,具有深厚的陕北乡土气息。一口气读完这本书,我的内心激动澎湃,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触动。
其中,我对习近平“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”的历练故事的感触尤为强烈。1969年1月,十五岁的习近平辗转数千里,来到梁家河插队落户当农民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陕北的黄土高坡,缺粮少水,生活资源非常匮乏,要在这里扎下根,就要适应生活,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来说可能早就习以为常了,但对一个从首都来的半大孩子来说,是一个天大的考验。习近平最终凭着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所有的困难。当时,两万九千名北京知青在延安,习近平是第一个当大队支书的,同时也是15名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的。他没有虚度光阴,没有安于现状,而是带领着干部群众打井抗旱、打坝淤地、修筑公路,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,一点一滴、一步一个脚印改变着梁家河的落后面貌。想想这该是怎样的毅力和决心啊。
还有习总书记爱读书的习惯也让我印象深刻。他下乡时带的行李里有两大箱书;他为了借读一本书,可以跑几十里路……他说: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。”那种对知识的渴望,对书籍的珍惜,真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。对比自己,要看的书有一堆,但是总是拿没有时间作借口,或是在手机、电脑的游戏中浪费和虚度了时光。
梁家河是幸运的,习近平在插队的七年里,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惠及了当地的百姓,然而这背后体现的却是他心系百姓、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。所以不管习总书记是在梁家河插队,还是在李家河、王家河,他一样会干出一片天地。
树高千尺不忘根,水流万里总思源。合上书,心中充满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。伟大领袖艰苦朴素、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,坚定信念、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,埋头苦干,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,勇于开拓、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,学以修身、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,不就是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真是写照吗?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,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,寻找力量源泉,越是困难越要挑战,坚定信心,磨炼意志,在伟大事业中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精彩!